傳承歷史,筑夢未來——西安火車站北廣場基坑支護與地下水控制設計方案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我院牽頭參與設計的陜西省及西安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西安火車站北廣場綜合改造項目基坑支護與地下水控制設計方案于5月31日順利通過專家評審。評審會在西安站改指揮部會議室召開,由西安軌道交通西安站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組織,邀請地鐵及房建等相關業內專家組成評審組對本項目基坑支護與地下水控制設計方案進行了評審。專家組在查勘了已完成評審的西區施工現場、聽取我院對地質情況和設計方案的匯報后,經過質詢與討論,認為我院基坑支護與地下水控制設計方案可行,創新亮點突出。
西安火車站北廣場綜合改造項目作為西安市火車站改擴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銜接多種現代公共交通的客運綜合體,是西安城建史上影響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城市綜合改造工程,在棚改項目原址上建成北站房和北廣場,并通過高架候車室將南北站房連通,形成雙廣場、雙站房、雙通道格局,利用北廣場地下設施建設公交、出租等客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同時實現與地鐵4號線、7號線無縫接駁。項目將在2021年4月底投入使用,因項目全部為地下工程,土方量約130萬方,項目建設受到文物保護、地鐵保護、鐵路保護和施工場地制約,各個子項目直接相互關聯,設計條件復雜,時間緊、任務重。
本工程屬于超大超深基坑,周邊環境條件、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環境保護要求苛刻,對基坑工程要求很高。設計須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基坑邊坡穩定,制約變形和防止剪切破壞帶來的周邊環境安全隱患及不利影響。
項目方案階段根據各個相關參建單位充分論證,對既有地鐵、國鐵、及交通樞紐(自強路地道)工程在時間和空間上達到協調統一,結合業主需求、施工進行一體化考慮,力求達到協調統一的基礎上,采用分塊分區域施工方案。
在施工圖階段充分考慮有多個相鄰互通基坑、支護設計重點考慮相互影響的問題,且基坑深度不一致,部分區域基礎埋深差異較大,需要考慮不同基礎間的相互影響問題,避免(基礎埋深不同)擾動和破壞。因此工程采用先深基礎后淺基礎的施工順序,采用“分區開挖、分區順做”基坑及降水一體化設計。
此工程為陜西省和西安市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我院作為本項目勘察單位,順利簽訂并承擔了此項目的基坑支護與地下水控制設計任務,這是我院在疫情防控期間主動出擊,乘勢而上,積極作為的突出表現。新冠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期間,我院抽調設計專家和骨干組建項目組,為配合項目進度,采取分區設計理念,通過視頻會議對方案進行探討,確保了疫情期間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單位、相關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緊密協作,搶工期、搶進度,連夜奮戰完成設計方案,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丹鳳門傳遞著大唐文明,西安城墻承載著明朝文化,而隴海鐵路進駐西安古城代表著西安現代文明的開始,我院也成為了西安現代文明開始的筑造者與重要參與者。西安火車站是西安歷史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結合點,也是新時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他從1934年始建以來,陪伴三秦百姓走過了86個年頭,“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里承載了三秦兒女無數次的聚首與離別,西安火車站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也見證了西安城市建設的巨大變遷。2022年西安火車站將全面建成運營,屆時的西安火車站將是一個擁有南北雙廣場、雙站房、雙地鐵、多通道的車站,形成北有大明宮丹鳳門、南有明城墻解放門的規劃布局,古城長安即將迎來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新的西安火車站將成為西安歷史文化新景觀。